抢抓机遇 攻坚克难
在深化综合改革中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在2015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 李民
(2015年3月7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新年好!新学期好!
根据上学期党委的安排,由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情况。我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深刻认识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深化综合改革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同志视察北师大,对教育发展也作了重要指示。
今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又多次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一起加以强调,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四个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宏大战略布局。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的基本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和教育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牵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深化综合改革是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教育工作始终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紧密相连,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速度的换挡、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发展动力的转换都对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压力。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同志分别在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常态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从社会需求看,“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家长普遍希望有更多好学校、好专业、好教师、好条件,让孩子“上好学”、“学得好”。
二是从发展阶段看,大规模的建校园、争指标、扩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难以为继,必须要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虽然不再是精英教育,但我们要努力做好精品教育。
三是从经费投入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入增量缩减,教育投入的后续增长必然受到一定影响,教育经费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善于源头引水,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又要精打细算,注重绩效,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办学的“刀刃”上。
四是从外部环境看,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以及慕课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坚持开门办学,既要学好用活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身建设,服务国家民族发展,也要保持警惕,辩证看待,防止西方一些敌对思潮对我们意识形态的渗透、干扰。
五是从学生就业看,在经济增速放缓、落后产能关停、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一个“就业更难期”,从而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因素,迫切需要我们强化实践育人导向,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加强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成才教育。
这些新的情况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为艰巨,只有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综合改革,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
(三)深化综合改革是破解学校发展难题、推进学校稳健发展的内在需求
改革是兴校动力之源。长期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使学校实现了从一所地处经济欠发达内陆省份的师范学院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历史性飞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改革来解决发展和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目前,经过前期积累和持续建设,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论是在全国本科院校、全国师范本科院校,还是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几个维度来说,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面对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置身多元而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我们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是不是可以沾沾自喜?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在这里选取了几组与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数据来进行一些对比,用来比较的对象既有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同类师范院校,也有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几所综合性大学。
1.师资力量
表1.1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1.2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人才是强校之基。目前,我校共有专任教师1636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人选34人,学校在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人选方面,在与国内省内同类院校的对比中还保有一定的优势,但我校千人计划专家为0,国家杰青只有4人,在与同类院校的对比中明显落后。如果透过表格,对学校师资队伍、学科团队作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的进一步分析,这种人才危机的信号将更加强烈。
2.教育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因师而建,依师而强。教师教育一直是学校的优势与特色所在。近年来,学校通过大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育人工作成效明显。但从以下三个观测点来看,成绩之中也包含着隐忧。
(1)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
表1.1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1.2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2009年,我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是少数几所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师范大学之一。但是,去年湖南省没有本科院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中我校排第4。
(2)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方面。
表2.1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2.2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这一赛事是由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教育总工会联合举办的。2013年,我校在获奖总数上与湖南农大并列第一,有3所高校获得一等奖,我校没有。2014年,在有关部门同志的努力下,学校在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上喜获丰收,两项指标均与长沙理工并列第一。
(3)全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方面。
表2.3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2.4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这是由教育部主办的一项全国师范大学数理化学科师范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的品牌赛事,是国内师范专业中规格最高、获奖面最低、对获奖者激励程度最大的比赛。历届均有来自全国40多所师范大学的优秀学生参赛。我校从第三届才开始参加,2010、2011和2013年都只获得过优胜奖,2012年获得三等奖一项,2014年,通过大家的努力,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但一等奖仍没有取得突破。
3.科学研究
学术是立校之本。这一方面选取的数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国家和湖南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1)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方面.
表3.1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3.2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2012—2014年,我校共获年度重点项目7项,年度一般项目43项,年度青年项目17项,获重大招标项目4项,后期资助项目14项,教育学项目8项,艺术学项目2项,社科文库项目1项,学术外译项目1项,期刊资助项目2项,共99项,仅比具有17项专属西部项目的陕西师大少3项,比东北师大和南京师大各少1项,在师范类院校中排第7(陕西师大有17项西部项目),在省内高校中总数稳居第一,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等增长较快,与我校的差距逐渐缩小。另外,湖南大学在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曾有超过我校的情况,福建师大、江西师大等原与我校差距较大的学校也偶有超过我校的情况。
(2)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获奖情况。
表3.3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3.4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以2012年为例,我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三等奖5项,在师范院校中排名第10,在湖南省省属高校中总数位居第一,但湘潭大学和湖南商学院各有二等奖1项。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
表3.5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3.6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2012—2014年,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项,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第10,在省内高校中排第5。
(4)国家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
表3.7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3.83.9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2012—2014年,学校连续3年没有国家级奖励入账,省级奖励上,我校仅获得一等奖2项,在省内排第5,二等奖6项,也排第5,三等奖7项,排第4。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表4.1与全国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对比情况(略)
表4.2与省内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对比情况(略)
目前,学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20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这些数据在和同类院校对比中还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排名较为靠前。但是,也还需要在内涵建设、质量建设上下功夫,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上形成突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各位老师,同志们,虽然我们不能唯指标论事,但这些关系到学校前途和命运的指标,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起码让我们看到,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我们还存在着哪些差距和不足。也说明一个问题,实力比拼,实际上拼的是以人才和科研为核心的学科建设,当年成功进入国家“211工程”,新世纪以后连续多年保持领先优势,都说明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对此,我们只有通过深化综合改革,破除发展阻力,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才能继续在高等教育的新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再创辉煌。
二、当前我国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2014年是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元年。
这一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教育部制定了四个配套文件,对关键环节作出了详细规定。
这一年,教育部推动了“一市两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公布,全国多所部属省属高校相继出台综合改革方案,引领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这一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等10项审批,下放了13项职责,转移、委托了50项职责。
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对高校的民主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
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增强了内生动力,激发了创新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
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2014年以来,全国一大批高等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主题,普遍开展了涉及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整体来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改革的力度更大,步调统一,进展迅速。地方高等院校综合改革虽然整体略显缓滞,但也有一批综合性大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实效性好、影响力大的实施方案或规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去年11月,为学习兄弟院校深化综合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经学校党政研究批准,我与党委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社科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有关负责同志一起,组建了深化综合改革前期调研组,以多种方式开展了一些调研分析工作。重点学习调研的8所大学中,包括2所教育部直属综合型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或省属、综合实力较强、可比性也较强的师范类院校——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
概括来说,这些大学在综合改革上一是起步较早,大部分都在2014年上半年启动了该项工作。二是基础扎实,许多学校为了抓好这项工作,开展了为期数月的调研,综合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数易其稿,截至目前,大部分都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综合改革的意见》。三是全面系统。不仅有总的指导性意见,还有分项、分步实施方案,责任明确,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为我们的综合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如,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许多高校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章程,改组了学术委员会,加强了学术指导作用,逐步建立了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有的高校实施了大部门制改革,将性质相近、职能相似的部门加以整合,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实力;有的高校深化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办学活力;有的高校成立了教师教育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等组织,整合了资源,增强了合力。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的高校制定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引进计划,加大了本校学科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和稳定力度;有的高校改革了职称评聘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分类指导,以体现职称指挥棒的精准导向;有的高校实行了“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的新进教师预聘制或准聘制,有的设置了资深教授或终身教授,开通了学科带头人退出机制;有的高校实行了专职管理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职务任期制,实现了干部轮岗交流的常态化。
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有的高校实行了完全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有的高校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建立了师范教育联盟,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育人导向;有的高校实行了书院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有的高校加大了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建立了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还有许多高校实施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了研究生招生方式和导师遴选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益。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许多高校都改革了科研奖励制度,加大了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奖励力度,制定实施了科研人才重点培育支持计划,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有的高校不断加大优势学科的扶持力度,快速提升了整体实力,努力拼争一流学科;有的高校积极整合资源,服务国家社会需要,成功申报了一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有的高校立足自身传统与优势,不断加大智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有的高校对学院实行目标管理,对学院班子工作实行整体评估,进一步强化了学院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发展意识和岗位责任;有的高校全面推行了网上考核,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还有的高校对科研成果实行按大类学科分类评价办法,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让校外同行来评价教师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出台了应用性成果的认定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科研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条件保障机制方面,有的师范院校着力“开源”,依托雄厚的教育资源开展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加快推进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拓展各级各类培训业务和继续教育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筹资渠道,增强了学校的财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高校用心“节流”,努力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绩效评估,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科学规范经费管理,不断提高了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的高校实行了党代表常任制,设立了党委常委会;有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畅通了校领导与师生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强化了民主管理;有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交流和挂职锻炼力度,不断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三、我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学校于去年11月底启动综合改革。目前已完成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开展了专题研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元月5日—6日,召开了整整2天的联席会议。达成了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共识。
二是成立了工作机构。学校于今年元月7日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的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各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7个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专项工作组。准备从管理体制、干部人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考核评价、条件保障、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7个方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三是在去年寒假前布置安排了有关工作任务。要求各专项工作组带着问题,摸清家底,学习先进,形成方案。昨天的党委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要求各工作组开学后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工作。
本着先行先试、立行立改的原则,学校党委在思考和研究成熟的基础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
一是完成了《湖南师范大学章程》的制定和意见征求,只待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即可组织实施,为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刚刚湘溶校长就学校章程进行了解读,这也是依法办学治校的深入落实。
二是于今年元月成立了发展规划处(211工程办公室),承担学校发展规划、参谋决策等职能。昨天召开的党委会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规划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外面怎么干,我们怎么办?校内怎么干,我们怎么看?
三是于今年2月10日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旨在建设在湖南乃至全国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基地,一方面学习、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努力培育、践行和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影响师生,促进师生员工自觉践行,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思想保证。前几天,学校美术学院副教授段江华同志跳湖救人的英雄壮举在媒体引发热议,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同志作出批示:段江华在严寒之中,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跃入水中抢救落水孩子,展示了高尚的精神风貌,彰显了社会的正能量,堪称“我们身边的活雷锋”,令人感动,使人振奋,值得学习!昨天,学校党委会已决定对段江华同志进行表彰,并开展向段江华同志学习的活动。
四是以网上测评的方式开展了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年度考核与测评,并加大了考核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运用力度,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去年首次网上测评有83%的高参与率,测评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从测评结果来看,一些单位和干部的优秀率较低,不称职、基本称职比例过高,党委对此很重视,有关干部对此要认真反思,保持警醒。
五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任期制规定,于寒假前完成了一批处级干部轮岗交流。开学后,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激发活力,推进工作。
六是利用寒假时间,我和校纪委志坤书记、起军副校长等,先后分别赴衡阳市和常德市就地校合作有关事宜进行了沟通,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和初步意向。目的是抓好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试点,为学校产学研结合工作整体化、实体化寻找范式,形成突破。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地方党委政府对合作的需求不少,心情迫切,项目多、潜力大,文科、理科、艺术、教育、医学等大类学科都有用武之地,请大家高度重视,抓住机会积极参与。
下一步,学校将根据专项工作组的调研报告,在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5月份出台整体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和分项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工作要求
2015年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把各项改革举措往前推进,要崇尚实干,抓铁有痕地把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从考试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管理体制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依法治校、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对高校深化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同志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用“时不待我”、“责无旁贷”和“任重道远”对当前形势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综合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5年也是学校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年,既是党委的换届年,也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更是学校的综合改革推进年和依法治校的启动年。每一件大事都关系着学校的命运和荣誉。其中,综合改革是贯穿其始终的重要工作。
在座的各位都是学校的骨干、中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的提法,大家就是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赖以依存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少数,要切实带头示范、真抓实干、严格要求、勇于担当、有所建树。
为了顺利推进综合改革有关工作,我借此机会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
一是要树立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省属高校龙头老大的地位是高处不胜寒,要靠实力说话,以贡献取胜。我们要放下架子、伏下身段,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充分认识深化综合改革对于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保持学校兴旺发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要树立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成推进改革的巨大合力。三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始终牢记,师大的发展史是历代师大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师大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跨越,都是依靠师大人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四是要保持攻坚克难的革命斗志。要尽快克服畏难情绪,摒弃惰性思维,克服改革动力不足,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以及“等、靠、要”的想法和做法,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促进学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党委会紧紧盯住每一名干部,看看干部们是在干,还是在看?是在埋头苦干,还是只做表面文章?是勇于担责,还是推诿拖拉?是大胆创新,还是因循守旧?我们会听听群众反响,查查干部作风,看看我们的干部是在埋头苦干做表率,还是怨天尤人不进取?这些都将成为党委选人用人的衡量标准和业绩评判考核的重要依据。特别要说明的是,随着党委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不少干部直接、间接或是多种途径反映自己的意愿,希望交流、渴望重用,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保持冷静、客观、沉住气!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不是个人的升迁上,要靠业绩说话,相信党委会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确保学校风清气正。
(二)加强党建工作,完善组织保证
党的领导是综合改革的根本政治保障。要按照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巩固党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政干部要坚决听从党委指挥,严守政治纪律、认真践履职责、服务学校大局。二是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特别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正面引导、反击负面干扰,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抓好省委教育工委巡视意见整改落实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瞄准不收手、不收敛的行为,强化作风督查,努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氛围,给力新常态、新风气。要强化效能监督和服务意识,建好用好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努力提供优质贴心服务。四是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重点抓好教职工党支部建设,以规范化、实效性为目标,加强“三型”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依法治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明确责任分工,促进全员参与
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改革推进机制,避免改革的碎片化,确保改革的系统性。一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专项领域改革工作小组要认真做好专项领域调研报告、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二是要建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项改革措施的分管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员与完成时间表,确保改革举措可衡量、可检查并得到有效贯彻,让广大师生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是各二级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关键少数”要在关键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确保学校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四是要尊重师生首创精神,积极回应师生改革期盼,合理引导改革预期,完善全员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与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代会等群团组织以及老同志的创造潜力,齐心协力推进综合改革,让全体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
学校改革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人,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在办学空间、办学经费、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与一些高校还存在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在不断加以改进的过程中,始终把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的工作做好,我们所凝聚的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合力就将越来越大,我们追赶甚至超越差距的速度就将越来越快。为此,一是要切实关心解决广大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困难。从我去年底到今年初在学校各个单位走访的情况看,我们的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承担的压力是较大的,许多老师,特别是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寒假期间都坚持泡在实验室,做研究、写论文。只要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困难,压力可以转为动力,情感可以温暖人心。二是要切实关爱学生。要继续认真抓好《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困难与问题解决方案》的落实,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设条件,搭建舞台,要努力使学校成为广大学生信赖、喜爱、支持,甚至毕业以后都十分向往、乐于回报的精神家园。
各位老师,同志们,发展无止境,改革添动力。新形势下,既有苦战、恶战和挑战,但也会有十分宝贵的机遇。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特别是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要紧紧盯住重要关键指标,要有位置感、危机感,要主动思考、积极培育,增强实力,拼争一流,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学校的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事业,坚定信念、创新开拓、不懈进取、无私奉献。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焕发办学活力,形成发展合力,增强办学效能,提高办学质量,全力推进“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