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资讯动态+

科技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的宝藏老师NO.1 | 刘少军:父子两院士,只为鱼满仓

日期:2021-10-20 16:09浏览数:

 

 

在今天中国人的餐桌上,鱼是最常见的一道菜。特别是逢年过节,鱼更是必不可少的。在鱼米之乡湖南,造福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米院士”。而在1995年同时当选院士的刘筠,则被人们称为“鱼院士”,他毕生的研究让中国人的餐桌上多了一条鱼。刘少军院士接过父亲的事业,潜心攻关三十多年,就是希望能让老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

在岳麓山下,湖南师范大学的这幢四层小楼,是我国首个淡水鱼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所在地。从实验室到湘江边的试验基地,这条1500米的路,刘少军只要在长沙,每天都会走上两三次。

 

 

“每天日常性地来看一下,像看崽一样,每天都惦记着。” 方11亩大小的育种试验基地里,有30多个鱼池、100多个鱼缸。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介绍道:“不是随便杂交就可以产生很好的优势,哪个作为母本、哪个作为父本,我们现在发现白鲫作为母本、红鲫作为父本,它们的杂交F1(后代)会有优势。”

 

红鲫和日本白鲫杂交出的新品种,刘少军把它命名为“合方鲫”。它肉质鲜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育种试验基地里有130多种鱼,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有的鱼却已经经过了40代的选育。鱼类往往一年才繁殖一次,选育40代,就得花费40年时间。“有做10年的,有做40年的,要把品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很难,又不能让它混,每个池塘都要把它隔开。”

 

这些鱼的第一代亲本,是刘少军院士的父亲——刘筠院士一手培育的。

青、草、鲢、鳙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四大家鱼。但在过去,从江河里捕捞的鱼放进池塘后,因为水位、水流发生变化,难以自然产卵,无法人工繁殖。为攻克这个自古以来的难题,1958年,新婚燕尔的青年教师刘筠主动请缨,一头扎进了试验渔场。刘筠院士的妻子胡运瑾回忆说:“他(刘筠)基本上都不在家,虽然我们生了三个孩子,生三个孩子他都不在家。”
锲而不舍攻关23年,直到1981年,刘筠终于迎来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率先成功实现草鱼的人工繁殖。
刘少军说:“这个问题解决了,首先量的问题解决了,使得我们鱼的产量近30年来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在肉价涨得很高的时候,鱼价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

 

今天的湘阴东湖公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湖南四大渔场之一的东湖渔场。 1979年10月,渔民在这里捕到了一条从来没见过的“怪鱼”,它个头特别大,像鲫鱼又像鲤鱼,是个天然杂交的品种。

按照经典遗传学原理,不同种的鱼无法杂交。但这条鲫鲤杂交的鱼让刘筠坚信,答案不在书本里。刘少军回忆道,他(父亲刘筠)当时也是得益于经常在池塘边上进行实践,发现了鲫鱼和鲤鱼本来就是两个物种,杂交可以产生可育的后代,这就突破了大家认为的远缘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后代的这么一种观点。
刘筠用了整整十年尝试对红鲫和湘江野鲤进行杂交繁育,终于育成了世界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鲫鲤品系。

 

刘少军说:“要做0到1的突破,就要耐得住寂寞,要把冷板凳坐热,只能是这样一代人一代人地去做。”

 

随后,刘筠团队进一步挖掘杂交优势,成功培育出了湘云鲫和湘云鲤。湘云鲫、湘云鲤生长速度快、口感好、抗病性强,迅速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

 

 

经过30年选育,刘少军团队先后研制出了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4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2020年年底,刘少军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起了武冈雪峰山鱼种繁殖基地,年产鱼苗一亿尾左右。

刘少军:“也没说这个钱的问题。我说不用谈,把事做好就行了,造福人民才是最主要的目标。”

刘少军的微信名叫“渔夫”,他笑称自己就是一个地道的“科研渔夫”。现在,这个“科研渔夫”正带领团队研究生态养殖,让鱼的生长环境尽可能接近自然水域,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鱼、高品质鱼。

 



刘少军深情道:“我们讲科技报国,一个要有情怀,要爱国,要有实力。你光靠情怀也不行,实力加情怀,要为我们祖国的发展献出我们的青春,献出我们的毕生精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cg0GLoND7fjESVXYB2eaA

 

上一条:湖南省第三届光召论坛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湖南师大“80后”教授瞄准生命健康领域,带领团队取得系列新发现|创新先锋

【关闭】

©2023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 版权所有 | 湘ICP备 14009182号-2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410081     电话: 0731-88873115  邮箱:kjc@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