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资讯动态+

科技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科技动态 > 正文

湖南师大“80后”教授瞄准生命健康领域,带领团队取得系列新发现|创新先锋

日期:2021-10-20 10:55浏览数:

编者按:建设科创高地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长沙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明确,实施科技人才领跑行动,到2023年,认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60个以上,引进省外(含国境外)科技创新团队30个以上,支持培育杰出青年科技人才60名以上,选派农业、工业特派员200名。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一批为科技创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他们潜心科研,攻关核心技术;他们胸怀祖国,志存高远,以赤子之心遨游创新蓝海。近日,长沙市科技局联合长沙晚报推出“创新先锋”栏目,展现长沙科技创新人才的风采,为“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凝聚合力。今天起,“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微信公众号对该系列报道部分内容进行转载,以飨读者。

     
人物名片                  
     

谭月明,1982年出生,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湖湘青年英才,长沙市优秀杰出创新青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和第十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新型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带领团队发展了系列新型电极修饰方法和高性能(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等。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谭月明(左一)与研究生们一起探讨实验细节。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摄

 

燃料电池,因为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称为驱动未来的新动力。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探索突破。其中之一就是要降低成本,研究超低铂和非铂催化剂。

  谭月明团队致力于燃料电池的研究,通过发展新型电极材料和创新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和降低燃料电池成本的新方法,有望以杂原子掺杂的碳基催化剂取代铂阴极催化剂。他和团队还创新性地发展了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生物传感器,在处理污水发电的同时还能对水质进行持续监测,实现水污染的早期预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些研究成果均已在权威期刊发布。
  
                 
   

瞄准生命健康,团队有了系列新发现


  通过一滴血可以快速知道血糖高低,通过一滴汗可以测量人体多项健康指标……生物传感器被称为“一项更懂你的技术”,大家熟悉的有妊娠检测仪、血糖仪和胆固醇仪等。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以酶、抗体、组织、细胞等为识别原件,将待测物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简单点说,它就是一种小型仪器,一种检测手段,让检测和监测的过程变得更为简单便捷。”谭月明告诉记者。

  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新型方法,谭月明带领团队通过创新电极材料和信号放大技术,发展了一系列快速、灵敏、准确检测疾病标志物的生物传感器,能在3小时内完成血清中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检测技术在检测效率和灵敏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检测耗时需要几天,而且致病菌浓度太低就检测不到。谭月明带领团队通过创新致病菌标记物,发展了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的新方法,灵敏度更高,效率大幅提升,几个小时就能检测出结果。食品安全有没有达标、有没有造假、有没有变质,都可以快速检测出来。
  
   

科研就是不断实验不怕失败


  “搞科研最难忘的,就是失败得多成功得少,一般情况下做10次实验能够成功一两次,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谭月明说,搞科研持之以恒非常重要。很多科学家一辈子做一件事才能成其大,有的科学难题甚至需要几代人才能攻克。

  以燃料电池为例,早在1839年,英国科学家就发明了燃料电池,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在应用领域真正发挥作用。

  此次在湖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楼采访,简陋的办公场景与忙碌的科研氛围,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看似闲暇的暑假,实习室里,研究生正在安静学习;实验室里,各类器材摆得满满当当,相关实验正在有序进行……这其中,就有博三学生赵晓和研二学生周敏的身影。

  “平时跟谭老师闲聊话很少,一聊到科研他就滔滔不绝。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每次他都能想到解决方案,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赵晓笑着说,谭老师搞科研有点废寝忘食,改学生的文章字斟句酌,大家常常第二天醒来会收到谭老师凌晨加班改好的文章。

  在周敏眼中,谭老师醉心科研,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科研压力很大,实验失败的时候远多于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时难免沮丧。谭老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开导鼓励,并提出解决方法。”她回忆说。

  现在,谭月明团队又有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放在水里降解处理污染物来发电,将生物燃料电池做成自供电的生物传感器,24小时监测水质情况。通过电流或电压大小还可知道水中有害物质浓度,知道工厂排放的废水有没有达标。

  “我们在实验室阶段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某一点上有突破。要商品化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各个难点击破。这就好比炒菜,同样的食材小锅炒味道好些,大锅炒味道差些。如何用大锅炒出小锅的味道才是关键。”谭月明说。
   


记者: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团队将如何发力?          

谭月明:传统的检测手段主要是离线监测,也就是说需要将检测对象拿到实验室去化验、检测、等结果。生物传感器尤其是自供电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做到连续现场监测,发现水里的有害物质浓度异常时还能做到早期预警。它的发展趋势将是微型化智能化,应用起来十分便携,未来我们将重点研究攻关。


来  源 | 长沙晚报    
编  辑 | 欧阳靓洁    
投稿邮箱:ylsdxkjc@163.com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4-2RydXCDTeHRQVkPcatw

上一条:我的宝藏老师NO.1 | 刘少军:父子两院士,只为鱼满仓

下一条:我校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关闭】

©2023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 版权所有 | 湘ICP备 14009182号-2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410081     电话: 0731-88873115  邮箱:kjc@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