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拥有700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有着“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美誉。近日,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将在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体制机制、学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推进改革。(3月28日光明日报)
“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近百年过去,这话依然醍醐灌顶。中国制造2025也好,互联网+战略也罢,乃至于寻常生活中的便利与感动,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回溯过往,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今天的中国更渴慕科技的动能。于此而言,中国科协200多个全国学会和遍布各地的地方学会,不仅是党联系7000多万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纽带,更是引领中国“科技力”突飞猛进的核心环节。
革故是为鼎新,激浊方能扬清。
这些年,毋庸讳言的是,科协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明显,科协工作重精英轻“草根”、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等问题比较突出。正如实施方案强调的,科协系统改革不能“零打碎敲”,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刮骨疗伤”。其实,去年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时,就要求工会、共青团、科协等群团组织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
这几天,舆论关切《方案》的力度与亮点:比如改革中国科协机构设置,所属事业单位2016年年底前压缩至13个,事业编制2016年年底前精简至1120名左右。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协所属事业单位将压缩25%,事业编制压缩15%。又比如,《方案》要求科协全委会基层一线委员的比例调整目标由现在的58%提高到70%左右,常委会基层一线委员由现在的56%提高到75%左右。实行兼职副主席轮流定期驻会制度。但实际上,此次“科协深改”绝不只是在利益格局上“动刀子”。从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到今年1月又研究通过《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三大改革动向已然渐次清晰:改革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体制机制,改革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创新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机制。
不改,积重难返;改革,凤凰涅槃。其实在《方案》公布实施之前,中国科协的“自我改革模式”就已开启。2015年10月,在中国科协倡导下,18个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学会自愿组成非独立法人性质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随后评选出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在科学界赢得好评。方向千千万,路有万万千。从“小众俱乐部”,转身为“大众领跑者”,全面深改后的新科协,必须要扮演好新角色——“大众创新”的引领者。正如专家所言,“英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空的腾飞,都源于草根阶层的创新。”在双创时代,在创新驱动成为重大战略的今天,科协不仅要成为“高精尖”的金字塔,更要成为带领国人走向创新逐梦之路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讲创新,离不开科研;谈发展,离不开科技。改革后的新科协要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更要在“大众创新”的大道上成为科技火种的播撒者。新科协再出发,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