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资讯动态+

科技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科技动态 > 正文

完善创新环境 激发创新活力

日期:2017-12-03 11:45浏览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的途径和任务作了明确指示,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活力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的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动状态如何呢?今年4月,九三学社中央组织开展系列思想建设调研课题工作,其中包括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承担的“科研院所社员创新活力研究”。九三学社作为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科技界社员荟萃是重要特色之一,目前,主体界别社员占78.8%。这项“科研院所社员创新活力研究”调研活动共有1274人参与,其中九三社员占45.4%。参与问卷调查的科技人员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拥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四分之一,担任课题负责人的科研人员超过40%。调研结果反映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素质在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热爱自己的职业,愿意为之投入,但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大量时间被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亟待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创新活力”的基础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有敢于创新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乐意合作的意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坚持不懈地推动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和应用的坚韧性。影响创新活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分为主体要素和环境条件两部分。主体要素包括:科研人员的知识累积、创新天分、独到思维、创新意愿等。环境条件包括实验室、设备、资金支持,科研氛围,管理制度等。


这次问卷调查的特点:一是从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的角度,多方位了解科研人员的实际状况,不仅关注工作,也关注生活;二是重点调查最活跃的科研骨干力量,样本中40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一半以上;三是对科研人员的时间配置结构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调研和访谈的情况看,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让科研人员的工作节奏慢下来。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科研工作强度和任务饱满度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参加调研的科研人员中超过80%的人每天保证不了7小时充足睡眠,近20%的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员表示根本没有体育锻炼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很多引领性、原创性工作需要“厚积薄发”,仅靠延长工作时间并不能提升效率,要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科研工作质量,缓解科研人员的科研压力和科研时间紧张问题。


二是将科研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科研时间是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评价制度和配套支持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科研人员长期陷于科研之外的烦琐事务之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能够用一半以上时间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数量占比不到20%,只将30%甚至更少时间用于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数量占到将近一半的比例。科研人员的大量时间用于与科研无关的行政或者其他工作,包括用于非主要课题业务的学术活动,如参加其他单位课题评审、职称考核评审和答辩、学生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工作时间占10%~30%的科研人员占到总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用于课题申请、汇报、组织会议、筹划经费开支、报销支出、社会兼职等与业务有关的管理性事务的时间占10%~30%的科研人员比例高于40%。大量时间消耗在重复性日常琐事中,导致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不足,不得不频繁加班。早在1956年初,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就明确提到,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每周至少有5/6的业务工作时间”。李克强总理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一流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从来不是靠政府部门‘管’出来的,必须进一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时代应不断改善科研组织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管理能力,加强配套工作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时间配置效率,限定社会兼职数量,最大限度地把用于科研的工作时间提升上来。


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将近60%的科研人员热爱自己的职业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将近90%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是特别有兴趣且很有价值的课题。这充分反映出广大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热爱科研事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愿,但其创新活力尚未被充分激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竞争和激励建立在资源争取能力的基础上,因此改革评价机制是根本。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贡献为导向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优化配套管理制度,改变目前重立项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贡献、重短期轻长远的不合理现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用到科学研究上,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使用了“发展活力、创新活力、创造活力”的表述。在提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强调“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部分提到“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前瞻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既来自于需求拉动,也来自于科研人员的兴趣驱动,这对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人员潜心致研、敏锐观察和宽阔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发展最紧迫的是要破除妨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让各类创新主体都有创新能力、都有创新意愿、都有创新担当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调研中标课题组”组长。感谢王培德、王静、程恳、黄宇平、费珉、朱良等成员的参与。)


上一条:学校召开2016-2017年度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

下一条:科技部:优化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 为创新提供更优质公共服务

【关闭】

©2023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 版权所有 | 湘ICP备 14009182号-2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410081     电话: 0731-88873115  邮箱:kjc@hunnu.edu.cn